冬日病,夏日除

作者:新闻中心 日期:2010-05-02 人气:2825

如何冬病夏治
    疗法:“冬病夏治”是一种系统疗法,一般来说有以下三类:一为内服:即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,选用不同的药物内服或食物疗法;二为外治:亦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,选用一定的中药在伏天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贴敷、针刺、穴位注射、拔罐、刮痧等治疗;三为内服和外治联合应用。 
    疗程:冬病夏治是以30天(一个三伏)为一个疗程,一般需连续3年,也就是3个疗程。
    选时:冬病夏治非常讲究时辰,一般在头伏、二伏、三伏上午11点以前贴完药饼。中午11点到下午1点是午时,三伏天是一年中的阳中之阳,而午时是一天中的阳中之阳,中医认为这一时辰人的穴位毛孔充分张开,药力最容易渗透到体内。

“冬病”有哪些?
    冬病夏治一般对“喜暖怕凉”的疾病有较好的效果。临床实践发现伏天穴位贴敷,不但对慢支、哮喘有效,对胃痛、慢性结肠炎、腰肌劳损、软组织损伤后的关节疼痛、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冻疮都很有帮助。这些病都有喜暖怕凉的特点。

过敏性鼻炎
    过敏性鼻炎患者的最大特点是对空气中某种物质特别敏感,如遇花粉、冷空气等,会出现连续不断的打喷嚏、流清水样鼻涕。过敏性鼻炎好发于春秋两季,虽然它并不是在冬天出现的病,那又为何说它是冬病呢?因为有过敏性鼻炎的人多为虚寒体质,多怕冷;其次是因为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多为清涕、鼻痒、喷嚏等寒症,该病以寒以虚为特点,这正好吻合了冬季的特点,所以虽然不是在冬季发病,但仍称其为“冬病”。
    根据中医治疗原则“寒者温之”,这对于患过敏性鼻炎的人来说是非常适用的。鼻居面部正中,属阳明之官,为阳中之阳,而三伏是一年中阳性最甚的季节,同气相求,此时人体腠理疏松,经络开放,血流畅通,所以冬病夏治可以算得上是十分符合“天时”。
    西医对于过敏性鼻炎并没有什么好的根治办法,但根据中医“急期治其标,缓期治其本”的原则,夏季不是该病的发病季节而为缓解期。因此,此时治疗是一种治本的方法,对于阻止发病有着积极的意义。

“老胃病”
    所谓“老胃病”,包括慢性胃炎、功能性消化不良、消化性溃疡、慢性结肠炎等慢性胃病,它们都具有容易反复难愈的特点,其主要表现都为“痛、胀、呃”,胃脘冷痛,得食痛减,遇冷加重返酸,大便时干时稀等症状,均属于人体阳气虚弱的范畴。所以,我们习惯简称为慢性胃病。
    慢性胃病,病程反复周期长,病久脾肾两虚,脾虚则水谷运化、转输功能失常,气机阻滞;肾虚,特别是肾阳不足,则气化不利,不能纳气,温煦全身及固表祛邪的功能减弱,在秋冬季节容易发作。所以,选盛夏伏天之时,取“春夏养阳”之意,健脾温肾,和胃止痛,增强体质,而使来年胃肠病少发,或者减轻发作。

风湿病
    潮湿和寒冷是风湿性关节炎重要的诱发因素。
    风湿病的中药穴位敷贴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一种,所选用药物均有祛风除湿、通经活络之功效。通过穴位经络或者局部给药,可以同时发挥药物和穴位的双重作用;药物通过透皮吸收,在局部达到一定的血药浓度,并且刺激局部经络穴位,发挥最大的全身药理作用;夏季三伏为人体经络气血旺盛之时,此时配合穴位药物敷贴,可达到最佳疗效。风湿病的中药穴位敷贴疗法,于每年入夏后头伏、二伏、三伏分别敷贴一次,连续3至5年为一疗程。

哮喘
    对于哮喘病的防治,中医自古就形成了多种类、多形式、多途径的综合疗法。中医提倡“扶正固本”和“冬病夏治”等原则,从补肺、益肾和健脾入手来预防哮喘病的发作,调整哮喘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缺陷和改善机体的内环境,以达到预防的目的。
    夏季是大多数哮喘病患者的相对缓解期,这时气候炎热,人体腠理开泄,在穴位所贴药物易由皮肤进入穴位,这时用一些温养的药物来调和脏腑,人体阳气得天阳相助,有助于辛香、逐痰、通经之药与经络共同作用而达到温阳利气、祛散伏痰、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和内在平衡,从而发挥防病治病的作用。

“冬病”为何要“夏治”
    “冬病夏治”是中医特色医疗之一,渊源于中医“春夏养阳”的理论及“急则治标、缓则治本”的治疗原则。“冬病”是指在冬季好发的慢性支气管炎、哮喘、消化性溃疡、慢性胃肠炎、冻疮等疾病。之所以好发在冬季,主要是由于人体阳气不足,抵抗力下降,而造成疾病反复发作。本着中医“春夏养阳”的治疗理论,故冬病重在夏治。“夏治”就是在三伏天,或夏至至秋分的阶段,利用夏季气温高,运用中医的各种治疗手段进行施治,以达到扶正固本的目的,从而调整人体阴阳平衡、增加机体抗病能力,达到冬季减少某些疾病的发生或复发,乃至不再发病的目的。

0
0